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是康熙於1707年賜此園於皇四子胤禛,並題匾「圓明」。歷經雍正、乾隆兩朝持續大規模營造,成為皇帝喜作常居,與處理國政之所。在乾隆十年間開始營建屬園長春園,以作為勤政餘暇的臥遊之興。而北緣的西洋樓,源自法國傳教士進呈的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凡爾賽宮銅版畫中的噴泉和歐式建築,引起他的興趣。從乾隆十二至四十八年間,由郎世寧與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等人,共同籌建十座西洋形式的相關建築設計和工程督造。並在乾隆四十七年,由清內府宮廷滿族畫師伊蘭泰等人起草銅版圖稿,養心殿造辦處刊刻製作,於乾隆五十一年刻成二十幅銅版畫。
本套銅版畫採全景式構圖,以精細刻版手法,表現清代宮廷建築繪畫的西式技法,與歐洲焦點透視法在平面上表現深遠效果的「線法畫」,為我們瞭解被焚毀前西洋樓建築藝術的直觀形像與資料。
乾隆興建西洋樓的動機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看到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進呈的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凡爾賽宮銅版畫(Veue du chasteau de Versailles,Adam Perelle 1680年作),畫中有噴泉的花園和歐式建築,引起他的興趣。一位在華傳教士的信(1775年於北京)中,敘述了這段紀錄寫道:在位的皇帝是天才的和渴求知識的君主,1747年他看到一幅噴泉畫後便讓郎世寧向他解釋,並問宮中是否有某個歐洲人能造同樣的東西……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蔣友仁神父……他呈送的第一個模型使皇帝如此喜歡,致使後者命人將其送進寢宮以便閑遐時仔細端詳。為此,皇帝決定造一幢西洋樓,還親自在其花園裡選定了位置並令郎世寧修士和蔣友仁神父一道畫出其圖樣。文中從述說蔣友仁傳教士的傳記,描述乾隆皇帝因西洋銅版畫中的噴泉,引起好奇的動機。
西洋樓景區
在乾隆的眼中,觀看西洋的事物,大都採取物用的功能性。西洋樓景區的命名,多具功能性的直觀,如諧奇趣、蓄水池、萬花陣、養雀籠、大水法、線法山……等,而方外觀、遠瀛觀、海晏堂……等名稱,具有外國的意涵,與傳統取自經典意涵的命名,有很大的不同。語彙用詞以西洋水法來表噴泉,線法為透視法則。
西洋樓銅版畫
為了記錄這座園區,乾隆四十七年二月起,由清內府宮廷滿族畫師伊蘭泰等人起草銅版圖稿,後由養心殿造辦處刊刻製作,共二十幅銅版畫,於乾隆五十一年刻成。本套銅版畫採全景式構圖,畫面描繪圓明園中的長春園西洋樓諸景,構圖刻畫精密,透視、比例精確,為清朝盛時的西洋樓留下最接近原貌的資料。其原銅版藏於圓明園中,因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銅版佚失,而本套版畫為1977年法國國家圖書館依原樣縮版複刻而成,同樣以精細刻版手法,重現清代宮廷建築繪畫的西式技法,與歐洲焦點透視法在平面上表現深遠效果的「線法畫」,為我們瞭解被焚毀前西洋樓建築藝術的直觀形像與資料。